
馬山考古現場發現戰國時期三重槨回廊結構墓葬
近兩個月來,馬山墓葬我市考古人員連續在月明苑建筑工地——馬山考古現場進行搶救性考古挖掘,考古本網也對此進行了跟蹤報道,現場上海外圍女模特平臺(外圍預約)微信199-7144-9724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今天(1月10日)下午,發現記者再次趕赴考古現場時,戰國重槨考古人員正冒著凜冽的時期寒風對一座古墓葬進行清理挖掘。同時與世人見面的回廊還有一批陪葬品,打磨光滑的結構陶豆、陶鼎、馬山墓葬上海外圍女模特平臺(外圍預約)微信199-7144-9724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陶杯、考古陶勺……考古人員驚喜萬分:“初步判斷這座古墓為戰國時期墓葬?,F場從墓葬的發現形制看,這是戰國重槨一座‘三重槨’結構的墓葬,墓室的時期規模及隨葬品從一定程度上昭示著墓主人不尋常的身份和墓葬的珍貴價值?!?/P>
“在揚州考古歷史上,回廊戰國時期的墓葬并不多見,曾在西湖和馬山一帶零星發現一些,同一時期具有如此規模的墓葬就更少了。”市文物考古隊隊長束家平表示,這座戰國古墓的獨特形制和出土文物,具有一定的科考價值,也為研究戰國時期的揚州提供了參考。
戰國墓葬為三重槨回廊結構 槨蓋板材質不一
隨著挖掘工作的進一步深入,一具呈東西方向擺布的棺槨赫然出現在眼前。下午2時,一條條槨蓋板被考古人員清運抬出后,一座回廊結構呈三重槨形制的戰國墓葬出現在眼前。
由于施工方大型機器的壓迫,墓葬外層槨棺木被擠壓變了形,但墓內棺木基本完好。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墓坑內用于防腐的青膏泥隨處可見,考古人員站在齊腿深的積水里向外舀出泥膏狀的混合物。記者注意到,由于年代久遠,回廊被淤泥及積水掩埋,但仍可清晰看出走向及規模。墓葬的核心擺放著一具長約3.6米的內棺,在內棺下方,是厚厚一層實木墊板,為內棺起到隔潮隔熱的作用。
“根據現場出土的陶鼎、陶杯、陶罐和陶豆,我們初步斷定這是偏向于戰國時期的古墓葬,從所用器具來看,墓主人身份不一般,”束家平告訴記者,該墓葬呈東西走向,由于棺木尚未打開,墓主人頭腳的擺放還不能確定。但從形制初步分辨,為三重槨結構,四周有條約50、60厘米的回廊。這在揚州地區比較少見。
距離發現墓葬不遠處,擺放著十余根長短不一的槨蓋板,由于年代久遠,有不同程度的腐化。奇怪的是,這些槨蓋板的木質均有所不同,部分是泛有金黃色的楠木,而另外的則是一般杉木?!吧寄举|輕而富有彈性,抗折強度較好,也較耐腐蝕;楠木質地堅硬,當時價值更為昂貴。”考古人員介紹說,但為何選用兩種木質搭建外槨,其原因不得而知。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