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舉行的都尋的人點選一場印度教傳統集體火化儀式中焚燒的棺材。 PHOTOGRAPH BY PUTU SAYOGA,找更擇火葬日 GETTY IMAGES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BECKY LITTLE 編譯:鐘慧元):隨著火葬日益普遍,世界各地的環保民眾都在尋找更環保的人生終點選擇。
根據美國國家禮儀師協會(National Fune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的益普數據,過去四年來,世界生終火葬已經超越土葬,各地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民眾安葬選擇。 同時,都尋的人點選有多家公司不斷想出各種可以用摯愛之人的找更擇火葬日骨灰做成的創意物品,像是環保壓進黑膠唱片(vinyl record )、做成人工魚礁,益普或是世界生終壓制成鉆石。
火化以及這些紀念死者的廈門美女包養(微信189-4469-7302)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創意方式,通常都被營銷包裝成比防腐后再放進棺材土葬更環保的選擇。 對環境的關心加上經濟層面的考慮,可能也讓其中的某些選項變得較受歡迎。
「對某些人[而言],我敢打賭這是部分原因。 」西雅圖的大眾紀念協會(People’s Memorial Association)執行長諾拉. 緬金(Nora Menkin)說,該協會協助大眾選擇安葬的形式。
比起在尸體中注滿甲醛后埋到水泥的上方,火葬確實比較不傷害環境,但還是需要考慮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火化需要許多燃料,每年會造成數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個量已經多到讓某些環保人士試著重新考慮這種做法。
舉例來說,在美國火化平均「消耗的能源和排放量,相當于一輛普通汽車的兩個油箱的汽油量,」緬金說:「所以,不是沒什么喔。 」
比較環保的火葬堆
個別火葬儀式造成的特定影響,取決于火化的地點與形式。 在印度,印度教的悠久傳統是將親人放在露天柴堆上火化。 這種作法需要砍下幾百萬棵樹,還會污染空氣和河流,因為大部分的柴堆火葬都是在河流附近進行。
自1992年以來,非營利機構「默希達綠色火化系統」(Mokshda Green Cremation System)一直在努力遏制這種污染,做法是提供較節省燃料的火化設備給小區。
在這樣的設備構造中,「火葬堆」其實是一個以木柴加熱的金屬底盤。 比起傳統火葬堆,這樣的設置花的時間較短、需要的木材也較少。 而且也比較容易從一場火葬換成下一場,只要把裝滿灰燼的金屬盤拆下,換成擺了另一具遺體的金屬盤即可。
現在,印度有約50組這樣的設備分布在九個一級行政區內。 默希達綠色火化系統的主任安舒爾. 加格(Anshul Garg)表示,一個金屬火葬堆每天可以處理約45次火化,這個系統同時也可降低木材的用量,將傳統火化所需要的400到500公斤木材,減少到100到150公斤。
「所以,這幾乎是原本所需木材用量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加格說。
雖然這種非傳統方式還是會碰到一些阻力,加格說,但比起在1990年代,現在大眾對默希達系統已經比較能接受了。 根據這項計劃的主管奇特拉. 克薩亞尼(Chitra Kesarwani)說,印度的默希達火葬場已經處理了超過15萬場火化,拯救了超過48萬棵樹,讓高達6公噸的灰燼不至于傾倒在河流中,釋放出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少了6萬公噸。
此外,加格說,這項非營利計劃也接到了來自非洲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詢問,想了解該如何讓他們的火葬堆變得更環保。
相反的,在美國,所有火化都是在室內的火葬場進行。 這類火化方式的一大環保問題是需要的能源量,以及制造出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因為區域環境法規的關系,美國大部分火葬場都有洗凈或過濾系統,像是有善后處理室(after-chambers)可以燒掉并中和污染物,例如來自補牙填充物的汞排放等等。
「大部分過濾系統,都著重在降低金屬與懸浮微粒和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馬修斯環保公司(Matthews Environmental Solutions)的營銷部經理保羅. 謝勒(Paul Seyler)說。 這家公司專門開發火化技術。
然而,這些過濾設備并不會中和火化遺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包括把尸體加熱到攝氏650度或以上所產生的氣體副產物。 馬修斯估計,每火化一具遺體,平均會產生242公斤的二氧化碳。 按照這個數字看來,謝勒估計美國的火葬事業每年大約會排放出36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回歸大地
對那些并不想在死后還耗費這么多燃料,或排放這么多二氧化碳的美國人來說,堿性水解(alkaline hydrolysis)可能是比較吸引人的選擇。 這種方式也可稱為「水葬」(water cremation)或「水化」(aquamation),這種用水溶解遺體的方式目前至少在18個州是合法的。
堿性水解的「碳足跡大概是傳統火葬的十分之一,」緬金說:「而且這種作法花的時間差不多,又不用加熱到那么高溫,主要是水在進行大部分工作。 」此外,遺體在這個過程中完全不會釋放出任何氣體。
就像火葬一樣,經過堿性水解的遺體也會留下一些遺骸,可以讓家人放在骨灰壇中或灑在特殊的地點,而在這個過程中制造出的許多泥狀有機液體,則有非常實際的用途。
「有些機構會去取得這種液體,然后帶去用于農地,那是非常棒的肥料。 」緬金說:「不過在大部分地方,這種液體就是直接排進市區的污水下水道。 而許多下水道系統其實很感謝這種東西,因為對廢水水質有好處。 」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種不同的葬法。 今年,華盛頓州成為全美第一個讓名為「天然有機還原」(natural organic reduction),或稱為「重組」的遺體堆肥葬法合法化的州。 從2020年開始,這種葬法將會把遺體變成有用的土壤,供家人朋友使用,或捐贈給該州的普吉特灣地區。 而在全美各地,也可合法選擇一種所謂的自然葬,讓遺體在大地中分解,而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水泥或人造材料。
歸根究柢,人類在做喪葬準備時必須思考許多因素,像是特定選項的價格、是否符合宗教與文化習俗、在特定地區是否做得到等等。 但隨著處理生命終點的選擇愈來愈多元,在塵歸塵、土歸土的同時兼顧環保,也更容易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