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址出土的李占裂谷手斧

勒瓦婁哇技術石核

細石器標本

肯尼亞吉門基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圖片均由李占揚提供
(神秘的揚東地球uux.cn)據人民網-人民日報(李占揚):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中非合作論壇機制推動下,考古上海美女同城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89-4469-7302)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包括聯合考古、李占裂谷文物修復在內的揚東中非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2017年7月,考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裂谷山東大學等單位和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組成中國—肯尼亞現代人起源聯合考古隊。揚東中國考古人首次在東非大裂谷這樣的考古神奇之地,走近20萬年前古人類的李占裂谷家園。
從2017年起,揚東聯合考古隊對肯尼亞吉門基石遺址及周邊地區進行了考古發掘,考古共發現各類石制品和動物化石2000余件,李占裂谷時間涵蓋舊石器時代早期、揚東中期和晚期,考古研究價值極大。目前,項目第一階段考古工作已經結束,上海美女同城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89-4469-7302)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實現了預期目標。
意義非凡的非洲舊石器考古
非洲是國際考古界公認的早期人類發源地之一,在這里開展舊石器考古研究意義非凡。非洲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擁有極其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前往非洲探索人類起源之前,我的腦海充滿著對遠古時代非洲早期人類生活的各種想象。抵達考古現場后,種種感受比預期的更加豐富。
古人類遺址一般臨水,非洲亦是如此。2017年10月3日,中方考古隊員抵達肯尼亞裂谷省巴林戈地區的第三天,即在納庫魯郡瑪卡里亞瀑布附近找到一處古人類遺址,這是目前中國考古學者在國外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當地人說,這里是獅子的領地,平時常能看到兩三個獅群,在此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十分危險。聯合考古隊頗有收獲,共找到了11件舊石器時代石制品,原料為優質的黑曜巖和燧石。
吉門基石遺址位于赤道附近的大裂谷腹地,距巴林戈湖和博高利亞湖很近。這里屬于稀樹草原環境,遍布崗地和丘陵。多年來,盡管東非大裂谷南北兩端都有重要考古發現,但在中部各個湖泊相連的大裂谷腹地和南北二三百公里的區域內,卻罕有重要考古發現。2016年,從肯尼亞國家博物館退休的吉門基石先生發現這一區域分布有古人類活動遺存,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向中國考古學家發出了合作邀請。
在吉門基石遺址及周邊地區,聯合考古隊共找到了27處舊石器時代地點,出土細石器和舊石器時代中期石制品1000多件和數十件哺乳動物化石。為了紀念吉門基石對于遺址發現的貢獻,中方提議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遺址。
幾年來,聯合考古隊的考古發現初步證明,東非大裂谷巴林戈地區分布有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對于探索早期人類起源、現代人類起源等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尋找吉門基石遺址的主人
吉門基石遺址主要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地層和遺跡,大約距今25萬至4萬年前,正是現代人起源的關鍵時期。吉門基石遺址的主人處于人類起源的哪一階段?遺址出土的代表性石器為解答這一問題提供了思路。
吉門基石遺址出土的手斧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個頭較大的阿舍利手斧,為該地區舊石器中期偏早的典型石器;另一種是向莫斯特文化過渡的中小型手斧,而莫斯特文化是由歐洲尼安德特人創造的。東非和歐洲手斧的制作技術和器形相通,反映了兩地古文化的密切關系。
假如吉門基石遺址的主人是已經進化成的現代人,那么歐洲當時應該也會出現現代人。然而現有考古資料顯示,歐洲當時只有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并非現代人,它曾同現代人并存了一段時間,直到消失。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遺址的主人并非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人?考古結果似不能支持20萬年前現代人在非洲形成并擴散的假說。
2018年,聯合考古隊在遺址上層找到了疊壓在中期文化層之上的細石器文化層。這種由舊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的連續地層堆積十分罕見。它的發現為研究細石器的起源和傳播路線提供了重要線索,給了我們探索現代人起源的新靈感。
歐洲最早的細石器出現在距今3萬多年前的奧瑞納時期,文化面貌與東非細石器類似。西伯利亞南部最早的細石器出現在距今約2.7萬年前,面貌與歐洲細石器較為一致。在中國華北地區,2萬多年至1萬多年前是細石器文化的繁盛期,從器物組合和制作技術層面看,中國華北地區的細石器同上述地區有諸多共性。因而,細石器文化從東非經歐洲和西伯利亞到達中國的傳播路線十分清晰。
通過對吉門基石遺址各時期疊壓地層的系統發掘,并對出土文物進行研究后,我們初步判斷,細石器文化層距今約7萬至5萬年,細石器文化的主人可能是最早的現代人。可以想象,7萬至5萬年前,有一支在東非形成的現代人,因環境惡化(超級火山爆發或極度干旱)而遷徙到廣袤的歐亞地區,與當地人類交融,演化為這些地區的現代人。
從非洲經西伯利亞走進歐亞大陸,顯示出早期人類無比頑強的生命力,這是一條重要的“生命通道”。為了生存,人類多次遷徙,既向東擴散,也向西返流。在紛繁艱難的遷徙中,人類一路走來,繁衍至今。
為研究現代人起源貢獻中國智慧
吉門基石遺址地層布滿黑黝黝的火山灰,大裂谷邊緣的低山上,依稀可見火山遺跡。大裂谷擁有許多地熱和溫泉,自然生態和旅游資源豐富。遺址附近的博高利亞湖是著名的火烈鳥觀光區。每年7、8月,數以百萬計的火烈鳥從遙遠的澳大利亞飛來停駐在湖面上,滿眼火紅,壯觀無比。
近年來,現代人起源問題日益成為學術研究的前沿課題。“非洲起源說”認為現代人在非洲形成并擴散至世界各地;“多地區起源說”認為亞、非、歐各洲的現代人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乃至猿人演化而來。作為考古學者,我們不能輕言對錯,而是要找到證據,考古發掘就是搜集物證的過程。
在合作發掘中,中方以布方、三維測量和區域調查為工作重點,肯方主要負責現場挖掘和遺址保護。由于考古地點多位于荒野,開車不僅難以行駛,還容易錯過考古點,這就需要考古隊員們用腳丈量每一寸土地。中國隊員的敬業態度和專業精神贏得了肯方同行的特別贊賞,研究成果也得到國際考古界的積極評價。
吉門基石表示:“與中國專家的合作十分愉快,中方提供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為我們的考古研究帶來很大幫助。”他期待著今后能有更多發現,在共同探索現代人起源的研究上不斷結出新碩果。
近年來,山東大學考古隊接連在東非大裂谷和法國西南部開展聯合考古發掘,我們在與國外同行的交流合作中感受到不同文明的魅力。中國考古走出國門,有利于增進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我們將繼續加強與外方合作,開展西伯利亞人類“生命通道”等考古調查,為現代人起源與演化研究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為中國—肯尼亞現代人起源聯合考古隊領隊,山東大學人類演化實驗室負責人、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13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