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國家地理學會贊助的女性探險隊。

恒河的團隊將的印度恒垃圾污染來源于復雜的因素。 Massimiliano Sticca攝(CC BY-NC-ND 2.0)
(神秘的界污地球uux.cn報道)據美國國家地理:進入恒河的保特瓶,最終會流落何方?染最染追 一個全由女性組成的工程師、探險家和科學家團隊,嚴重將在這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展水道之一展開首次的塑料污染追蹤工作。
恒河的開首源頭始于喜馬拉雅山,最終進入孟加拉國灣。次塑 這場由國家地理學會贊助的料污探險目的在深入了解塑料污染從源頭到海洋的傳播方式,并提供減少最終入海數量的全由全世解法。
長達2525公里的女性恒河是一條極為矛盾的河流:雖然受到10億印度教徒的崇拜,也是組成蹤工作南京江寧區全套上門(全套資源)崴信159-8298-6630提供外圍女小姐上門服務快速安排面到付款大約4億人的水源,卻受到工業徑流、團隊將的印度恒未經處理的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嚴重污染。 全世界90%的海洋塑料垃圾來自10條河流,恒河就是其中之一。
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國家地理研究員、喬治亞大學副教授詹貝克(Jenna Jambeck)說,這條河是研究塑料如何從陸地進入河流,從河流進入海洋的完美起點。 工程師出身的詹貝克,也是這支探險隊的共同領導者,他過去的研究發現,每年有800萬公噸的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我們知道在這些河流環境中有塑料垃圾,透過河流進入海洋。 」「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路途有多遙遠。 例如,當有人丟一個保特瓶到恒河,它最終會流向何方,它能夠走多遠? 」
這支18人團隊來自印度野生動物研究所、達卡大學和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ZSL)等組織,今年春天完成了第一輪探險,以整理季風來臨前的塑料垃圾量。
該團隊10月開始將用兩個月的時間回溯同一條路線,搭船、公路和火車往返恒河,收集空氣、水和沈積物以及河流及其周圍野生生物在季風后受到污染或影響的狀況。 探險隊負責人、海洋生物學家寇德威(Heather Koldewey)說,他們也將比較地方和國家管理污染的反應,以及小區與水道的相互作用和依賴狀況。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塑料與貧窮之間的關系。 塑料讓人們可以獲得過去無法獲得的許多產品,無論是食品包裝還是洗發精容器,但這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 」
寇德威指出,從恒河(最寬處11.3公里)采樣可能相當困難,潮汐和波浪讓河道上幾乎每個點都會使人暈船,也都會出現塑料垃圾,保特瓶、手提袋、塑料宗教用品無處不在。 「這次探險是很正確的決定:恒河有些地方太寬,看不到另一邊,跟海一樣。 我們一路穿越孟加拉國國進入印度,到每年因全球暖化而退縮數公尺的源頭根戈德里冰川。 」
「我們持續用喬治亞大學設計的開源應用程序追蹤發現的垃圾,與河岸的無人飛行機操作員一起追蹤塑料垃圾如何從陸地進入河流。 我們也制作了一些木質漂移卡片,觀察垃圾在河系中是如何移動的,上面有孟加拉國語和印度語說明文字,請人們看到這些木片時通知我們。 」
該團隊還在保特瓶中放置追蹤設備,類似追蹤鯊魚和海龜的追蹤器,將它放入恒河,以確定下行距離。 「它最終可能會出現在海上。 追蹤設備會發出行動或衛星訊號,讓我們可以隨時掌握位置,好在探險結束時收集起來。 」
基于道德考慮,該團隊曾討論是否該使用塑料設備追蹤塑料污染,結論是為了搜集相關數據仍然需要。 寇德威說,研究規范是,探險隊帶到孟加拉國和印度的任何塑料都必須帶走,無論是盥洗用品、醫療包裝還是技術設備。
為了減少一次性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國家地理的「要塑料還是要地球?」 計劃(Planet or Plastic? Initiative)將進行數次河流探險,恒河是第一站。
「這些探險活動是動員全球專家團隊幫助解決問題的好機會,」國家地理學會成員克雷格(Valerie Craig)說,「特別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這次探險活動提升了世界各地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界女性專業人士的能見度, 并幫助我們了解塑料是如何在水道上移動,最終能找出減少塑料垃圾入海的方法。 」
2002年,孟加拉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國家,但塑料每年仍占全國廢棄物的8%。 印度總理莫迪承諾將斥資近30億美元清理恒河,預計于明年完成。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只用了一小部分的預算,而且許多地方污染狀況比2015年開始清理時更嚴重。
盡管如此,隨著國家地理團隊投入建立解決方案,詹貝克和寇德威都希望他們收集的數據能夠帶來積極的影響,填補地方和國家合作的空白,并創造長期性的變化。
環境信息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上稿編輯:RayPeng
本文轉載自「環境信息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信息;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筑等各面向。 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