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沒人看?小米顯然不是這樣。
8月28日,發財小米電視發布最新消息,電視一款32寸的年銷智能電視8個月交付100萬臺。一周前,阿里財報顯示,還帶海小米電視同比銷售增長3.5倍,小米二季度出貨量國內第一,發財以它的電視說法,智能電視占比已達91.5%,年銷大屏時代已然到來。阿里
相應的,第三方數據顯示,傳統電視自2016年開始走下坡路,智能電視取而代之,如今,全國智能電視終端激活已超1.9億臺,僅2017年銷量就達到4736.5萬臺,預計2019年迎來第二個拐點,智能電視將成為家庭大屏的第一入口。

同時,智能電視的激活率已達77%,日均收看時長為195分鐘,遠超傳統電視的144分鐘,日均觸達率達63%,高于所有電視平均的武漢武昌(上門服務)上門服務資源vx《192+1819+1410》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57%……換句話說,電視不死,智能永生,它正經歷類似手機的智能化換機大潮。
正如《技術元素》所說:“目光聚集的之地,金錢必將追隨”。2017年,智能電視相關廣告僅23億元,但預計今年將達60億元,2020年有望達150億元。毫無疑問,電視的“中興”,將為廣告市場帶來巨大變革。
作為巨頭的阿里巴巴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良機。最近,它聯合小米、海爾、海信等電視生產商,華數、廣東廣電等電視運營商、牌照商,與之共建“全域家庭戰略”聯盟,重新定義電視營銷的新玩法。
用阿里巴巴首席市場官董本洪的話說:大屏時代,家庭聚合,數字化生活,數據化運營,營銷是時候從個人進階到家庭,以此,塑造出可視化、可量化、可優化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換句話說,之前樂視種樹,現在大家乘涼,大屏時代,終于有了影響家庭決策的數字化營銷法門。
沒錯,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路數--阿里巴巴搭臺,合作伙伴唱戲,連橫合縱,協同、共建;不斷卷入品牌資源,貫通合作,做大家庭營銷的商業同盟。
誰的好消息,誰的壞消息
一個世紀前,廣告大師約翰沃納梅克曾說:“我知道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但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費。”這句話影響至今。
放在電視行業,傳統的收視率成為營銷投放的關鍵指標,然而,這項統計不僅不精準,且近年來飛速下滑,其中真實性更變得撲朔迷離,以它為基礎,“放煙花”般的投放,很難讓品牌主預計效果,了解客群的反應。
就比如一款洗發水,投入傳統電視廣告,放在時裝劇前,即便有劇內植入的聯動,即便在觀眾面前“刷臉”數次,但它能刺激多少人去發現、了解、認可、購買?一切難以衡量,沒有衡量,投入的費用被浪費在哪里,自然無從說起。
其次,單純的視頻平臺,雖然提供片前貼片、片中插入等廣告形式,也有點擊率、用戶畫像等數據提供參考,可惜,統計維度還是太少,不能為投放品牌提供更“全面”的視角,尤其是汽車、旅行、日用消費品等家庭決策的產品,難以實現有效滲透。
現場,董本洪舉例買車,汽車作為家庭座駕,男主人可能看性能、音響,女主人可能看外觀、內裝,孩子可能看空間和內部舒適,每個人關注的點不同,針對不同痛點,需要不同的解讀。最后一家人彼此妥協,決定購買的品牌、車型。這就需要汽車品牌對整個家庭做足功課,才能形成有效的購買轉化。
而每個家庭的Wifi,給予阿里識別個人與家庭關系的可能,這樣,它就能將5億用戶歸結到7500萬個家庭,在這個家庭共同的ID下,更清晰的家庭畫像可以讓品牌主“看清”幾口之家、是否育孩、消費能力、興趣偏好等,讓它們更能有的放矢。
例如,美汁源在阿里做相關投放,通過家庭數據的挖掘,將目標消費者鎖定在“二人世界”、“全家共享”。之后,借阿里智能電視資源,為之打造“愉悅劇場”,鎖定娛樂劇集,覆蓋開機圖、劇場入口,定制場景呈現,提升受眾對品牌的好感,同時,借二維碼刺激線上線下互動,由此,實現品牌廣覆蓋,精準地“讓人歡喜、啟人心脾”。
無疑,互聯網大屏時代,以家庭為單位的數字營銷已是大勢所趨。對順勢而為者,這是好消息,他們將應勢而謀,重構市場,虎口奪食。而對那些迷信陳舊常識的人,它是壞消息,因為他們將為自己的不識變、不應變、不改變付出更高昂的代價。
數據金礦下,阿里的新變局
一句話,品牌玩家拿著“舊船票”登不上智能家庭的“新客船”。同時,小米、海爾、海信等生產商、內容運營商,也沒有阿里多維度海量的數據“金礦”,任何一家單獨玩營銷,格局不夠,絕難博取品牌的真信任、大投入。
畢竟,阿里匯集了旗下電商、微博、文娛、地圖等多個板塊的數據,形成類似“亞馬遜+Facebook+谷歌”的數據組合,按照《智能時代》的說法:數據量足夠大,維度足夠多、完備性足夠好,正能驅動商業走向“智能”。
于是,阿里得以“描繪”一個個鮮活、有既定生活軌跡、行為特征的用戶畫像、場景畫像,進而發展出“全域營銷(UniMarketing)”--以消費者為核心,數據為能源,全鏈路、全媒體、全數據、全渠道地營銷,清晰地為品牌傳達“你是什么?有何不同?何以見得?”。
這點上,即便是聯網上億用戶的小米也不能及。所以,當電視玩家們想從“流量運營”升級到“消費者運營”,吃到“以人為本”的營銷蛋糕,任何單打獨斗,都不如結盟共進。
因為,在速生、速朽的互聯網世界,沒誰能保證永遠幸運地獨自生存,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合“友軍”,彼此協同,共生、共贏,大家一起跋涉出泥沼,飛躍過滄桑。
所以,阿里才像《創新者的解答》說的:把“足夠好”的能力開放出來,將谷歌感嘆、亞馬遜不及的數據營銷賦能行業玩家,幫它們參與品牌的傳播和塑造,實現“數字化生存”的轉型。
由此,家庭營銷聯盟才能借大屏高效觸達用戶、潛在用戶,順應既有認知,調動關聯認知,創建認知優勢,協助品牌占領大眾的心智思維。
無疑,營銷即戰場,數據即軍火,執掌數據者,很容易像兵法大神孫子說的:以正合,以奇勝。
因此,在小郝子看來,家庭聯盟這類的變局還只是開始,畢竟,全域營銷正走向成熟,隨著數據的深度融合,行業的數字化發展,阿里進一步梳理、組合數據,落地學校、線下娛樂等場景,也只是時間問題。
那時,阿里將以家庭聯盟為樣板,以數據賦能為紅線,貫通更多行業上下游,細分出更多營銷聯盟,滿足品牌的不同需求。用福布斯中國前副總編尹生的說法:阿里逐步增強在商業鏈中的比重,借整合提高行業效率,并以此創造新價值。
其實,這才是阿里在“互聯網+”時代真正的大變局、大野心。
不言而喻,如今互聯網、智能化的時代,新的領軍者都不是順著舊軌道追趕超車,而是另找顛覆性的岔道,阿里、行業玩家、品牌商,都該如此。
他們只要掌握數據的“鹽與鐵”,順應具體的新場景、新情境,就能活出自己的理想主義。于他們,這時代就是“希望之春”,而相對的,落后者只能在“失望之冬”里茍延殘喘,和《雙城記》里一樣一樣的。


相關文章




精彩導讀
熱門資訊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