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發(fā)現(xiàn)世界最古老巖面藝術:西藏中更新世的古人類手足痕跡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jù)中國科學雜志社: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高原更新古人環(huán)境給高原上生存的人類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發(fā)現(xiàn)武漢青山高級外圍女上門資源vx《192-1819-1410》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古人類何時占領高原是世界術西世考古學中關注的焦點問題。最早巖面藝術出現(xiàn)在高原上,最古足痕表明西藏古人類已經(jīng)擁有復雜的老巖類手行為技能,這種能力不但使他們可以應對資源的面藝季節(jié)性短缺、低溫和缺氧的藏中環(huán)境,同時創(chuàng)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青藏 “裝飾性”藝術[1]。廣州大學章典教授聯(lián)合國內(nèi)外學者對在青藏高原上發(fā)現(xiàn)的高原更新古人古人類手腳印進行了分析,以“Earliest parietal art: hominin hand and 發(fā)現(xiàn)foot traces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of Tibet”為題,9月10日在線發(fā)表于Science Bulletin。世界術西世
對于藝術的最古足痕涵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老巖類手理解,每一個歷史時期也有對藝術不同的面藝闡述。兩千年前,武漢青山高級外圍女上門資源vx《192-1819-1410》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亞里士多德基于希臘概念提出,藝術即為模仿。現(xiàn)代人把藝術歸結(jié)為能帶來美感的,本身富于創(chuàng)新的事物[2]。藝術產(chǎn)生的時間很早,如果從藝術史的角度講,藝術幾乎與人類歷史一樣悠久[3]。這些古老的藝術大多保存在隱秘的洞穴或相應地層中,有些是以繪畫形式呈現(xiàn),比如,南非布隆博斯洞穴中礫巖上,就有距今7.3萬年的抽象網(wǎng)紋巖畫藝術[4],印尼蘇拉威西和婆羅洲洞穴繪有距今4~5萬年間的豬和野牛[5,6];有些則以雕刻的手段實現(xiàn),比如南非西開普巖洞中約6萬年的鴕鳥蛋殼雕刻[7],德國西南部Hohle Fels 洞穴中的猛犸象牙齒的具象藝術雕刻[8]等等;當然也有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方式,比如將手掌放在巖壁上,將顏料吹上去得到手印輪廓[5,9](這些手印也被稱為當前世界上最老的藝術,其形態(tài)、風格等特征與本文將介紹的手印有很多相似之處)。當你在咖啡店喝一杯印有精巧圖案的卡布奇諾時,你會想到用可可粉在奶泡上制作復雜圖案的方法,其實與4萬年前你的祖先用顏料拓印手印的方法如出一轍嗎?此外,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古老的藝術大多就地取材,作品也是基于創(chuàng)作者熟悉的事物,如豬、牛、馬、鳥、海豹等獵物,或是人類本身,除了人形雕塑外,手印也是洞穴藝術中很常見的一種符號。手印不僅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而且這種形式一直延續(xù)至今,比如我們熟悉的好萊塢大道上明星們的手印。
這里給大家介紹的這項古老的藝術也是基于手印符號,但可能與以上提到的現(xiàn)代藝術稍有不同。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qū)的邱桑村,有很多由于地熱原因形成的溫泉。早在1988年,章典教授在青藏高原考察的時候,就在邱桑村現(xiàn)代溫泉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組約1~2萬年古人類的手腳印,并被證實是史前人類在古泉華軟泥故意壓制而成[10,11]。2018年10月,章典教授、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王蕾彬博士和研究生王曉晴在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過程中,有了新發(fā)現(xiàn)。在邱桑村雄曲河附近的古泉華沉積上,一組包含了5個手印和5個腳印的“巖面藝術”暴露在地表。泉華沉積早就脫水并固結(jié)成巖,但古人類的手腳印作品經(jīng)歷了歲月的洗禮,被幾近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大家肯定好奇,這么硬的泉華,手腳印是怎么印上去的。其實,在溫泉噴出地表的同時,也攜帶了很多礦物質(zhì),如果泉水富含碳酸鹽,那泉口附近會由于溶液過飽和沉積很多碳酸鈣,這些碳酸鈣一開始是以軟泥的形式沉淀在泉口周圍,并且隨著泉水的涌出越積越厚。高原上的古人類從這個區(qū)域經(jīng)過的時候,用自己的雙手和雙腳用力壓到軟泥上,并小心移開,這些印有古人類手腳印的軟泥在泉水停止補給的時候經(jīng)歷脫水,固結(jié)成巖的過程,他們印在上面手腳印也永久地保存了下來。
那這些手腳印會不會人為刻上去的?世界足跡學家Matthew R. Bennett教授和章典教授團隊成員對手腳印進行了拍照、測量、3D 模型模擬和手腳印形態(tài)定量分析。結(jié)果顯示,(1)手腳印與現(xiàn)代人手腳印有著基本一致的尺寸大小和解剖學形態(tài);(2)手腳印邊緣都有因軟泥受壓而擠出來脊;(3)手腳印存在明顯的按壓順序和清晰的疊加痕跡;(4)手指(腳趾)印痕的寬度、深度與受壓力度、按印先后順序直接相關;(5)手掌(腳掌)按壓后的光滑印面與周圍的粗糙的巖石形態(tài)對比鮮明;(6)手腳印“藝術巖版”上沒有任何敲擊或其他石刻工具留下的痕跡。這一系列的特征都指向一個事實:手腳印的確是在泉華沒有成巖之前由古人類壓上去的。
那這一塊碳酸巖質(zhì)地的手腳印“巖面藝術”是什么時候創(chuàng)作的呢?為了得到最準確的時間,西安交通大學同位素實驗室的程海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及章典廣州大學團隊在該點及附近多次取樣,并重復檢驗,最終確定這一塊“藝術巖版”的表層U/Th 年代為距今16.9至22.6萬年之間。這其中包含了一個手指印的直接測年年齡(18.7~20.7萬年)。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來最早的藝術。除了手腳印的表現(xiàn)形式和年齡為世界上已知的古人類留下最古老的藝術之外,該發(fā)現(xiàn)改變了人們對于原始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的觀點,可能將改寫人類藝術史和對其他古人種的認識。這是因為手腳印創(chuàng)作的年代要大大早于智人走出非洲的年齡,因此該巖面藝術是由未知古老人種所創(chuàng)作的,這可能顛覆智人是最聰明的看法,因為同時代在非洲的智人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這種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這些具有藝術創(chuàng)作萌芽的巖面藝術顯示,這一古老人種具有形象思維能力。并能通過在軟泥上壓制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另外,在軟泥上塑型是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
我們現(xiàn)在可以還原~20萬年前的場景:兩個孩童(根據(jù)3D模型結(jié)合現(xiàn)代人手腳印解剖學特征推測)在溫泉邊的軟泥中嬉戲,他們覺得軟泥中自己的印跡非常有趣,便就地取材利用未固結(jié)成巖的軟泥,有意識并積極地“創(chuàng)作”:他們用力按壓軟泥后小心翼翼地挪開手/腳掌,他們甚至將腳印疊加起來,或者用手掌連前臂一起壓在軟泥上。之后,泉水改道或季節(jié)性干涸,軟泥迅速脫水并固結(jié)成巖,這兩個孩童可能早就無影無蹤,但是他們的作品卻被后來的泉水沉積掩蓋,并保存下來。一直到幾百年或一萬年前(根據(jù)該區(qū)地表剝蝕速率),這一塊巖石重新暴露地表,直到2018年被研究者團隊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孩童應該完全想不到,約20萬年以后的現(xiàn)在,他們的這種隨性卻富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會被我們以另一種方式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
這項關于手腳印的“巖面藝術”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范圍內(nèi)最早的巖面藝術(16.9~22.6萬年),相比之前發(fā)現(xiàn)手印,如西班牙的卡斯蒂略巖洞手印(3.73萬年),蘇拉威西西南部的手印(3.2~7.34萬年)等,要至少老10萬年左右;而這一“巖面藝術”發(fā)現(xiàn)地點所處的海拔(>4000 m)也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手印海拔最高的地方,這一發(fā)現(xiàn)加深了我們對人類歷史長河中“藝術”一詞涵義的理解。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古人類對手印這種符號的喜愛不但從未停止,而且從幾十萬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第二,這一發(fā)現(xiàn)也為古人類長期或季節(jié)性占領高原的最早時間提供了新的證據(jù)。邱桑溫泉附近的手/腳印年代早于歐亞大陸迄今發(fā)現(xiàn)的所有智人,但其年齡與最近在青藏高原海拔稍低的地方發(fā)現(xiàn)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年齡非常接近[12]。我們不能排除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區(qū)上出現(xiàn)丹尼索瓦人或其他古老的人種的可能性。當今的藏族基因構(gòu)成,很可能除了德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和古西伯利亞人之外,還有未知的古老序列的遺傳滲入[13]。
參考文獻
1. Zhang, D.D. et al. Earliest parietal art: hominin hand and foot traces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of Tibet. Science Bulletin, 2021, doi: 10.1016/j.scib.2021.09.001
2. "Art: definition". Oxford Dictionaries.
3."Ar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4. Henshilwood C S, et al. An abstract drawing from the 73,000-year-old levels at Blombos Cave, South Africa. Nature,2018, 562:115–118
5. Aubert M, et al. Palaeolithic cave art in Borneo. Nature,2018, 564: 254–257
6. Brumm A, et al. Oldest cave art found in Sulawesi. Science Advances, 2021, 7(3): eabd4648
7. Texier P J, et al. A Howiesons Poort tradition of engraving ostrich eggshell containers dated to 60,000 years ago at Diepkloof Rock Shelter, South Afric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7(14): 6180-6185
8. Conard N. Palaeolithic ivory sculptures from southwestern Germany and the origins of figurative art. Nature, 2003, 426: 830–832
9. Aubert M, et al. Pleistocene cave art from Sulawesi, Indonesia. Nature, 2014, 514: 223-227
10. Zhang D D, Li S H. Optical dating of Tibetan human hand‐and footprints: An implication for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2, 29(5):16-1
11. Meyer M C, et al.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in the early Holocene. Science, 2017, 355: 64-67
12. Chen F H, et al.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Nature, 2019, 569: 409–412
13.Lu D S, et al. Ancestral origins and genetic history of Tibetan highland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6, 99: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