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接下來,包公命令所有下屬將行李放到一路,攤開搜檢,所有物件都被翻了個底朝天。吳文書的銀子最多,有一千三百兩之多,沒等包公問他,他就說是這三年的俸銀。包公也就沒再說什么。 ??? 向上天禱告的儀式結束,包公命令:“全船搜查,看有無貪污之物,一個角落不要放過!”聽到“角落”二字,吳文書不由自立的松了口氣。他帶的硯,藏在人們想也想不到的地方。 ??? 全船搜了一個遍,仍然沒有一點珍貴的物品。 ??? 過了一會,包公突然之間之間之間大聲對艄公說道:“把它拉上來,我要看個究竟!”下屬們聞言大驚,不知何事發生,就跟著艄公去到“東司”處,看他彎腰跪下去,摸到一根綠色的繩子,拉上來以后,才發現繩頭系著一個油紙層層包著的東西,打開一眼,里面裹著一方硯,濕濕的,看上去似藍非藍,似綠非綠。 ??? 正巧,這時雨也住了,雨過天晴。人們暗自稱奇。 ??? 包公看了一下硯,問左右下屬值多少錢?大家都說不上來,因為硯和玉一樣,價很不好估算。就連身為端州人的艄公,也說不知道它的具體代價。 ??? 吳文書見眾人都不會估價,又怕包公把硯不還給他了,就斗膽自動上前說到:“包大人,這方硯實是屬下買來的,為怕同行人員嫌疑來路不正,故放到船底下隨行。其實它不是太貴,只值三百多兩銀子。請您理解我作為文人的愛硯之心。” ??? 包公聽了,朗聲問道:“那你這方硯在哪個鋪子買的?它總有個名字吧?”那年頭,“雨過天青”硯的名頭已頗響,吳文書哪敢說出它的真名來?他就不想說,但至少得說清在哪買的吧?結果趕忙之間,他也胡亂答不上來。就是胡亂答了也沒用,包公會派人去查訪的。 ??? 吳文書急得滿臉是汗。包公又問道:“你一年的俸銀是多少?”這個難不到吳文書,他連忙說:“每年俸銀四百多兩。” ??? 包公指著他行李里面帶的銀子,問:“你既然買硯花掉了三百多兩銀子,為何行李里另有這么多銀子?你快快照實說來,不然罪加一等!” ??? 沒想到,吳文書跟著包公三年,明里暗里弄點小銀子相安無事,最終弄了個名硯,卻弄得如此難堪。吳文書只好照實交代。等他交代完,包公說:“你的罪過等到了開封再查辦,現在,你把這方硯丟到江里去!” ??? 吳文書在心里暗叫包老黑不識貨,白白地把硯當普通石頭一般丟棄,還要治我的罪。吳文書只好垂頭喪氣地將硯丟到了江心里。他有心想跟包公求情,說明這方硯是塊寶,不要扔了,但又怕使自己罪責更大,只好忍住了。 ??? 吳文書的“藏硯”一事,其實是艄公發現他藏硯的不雅行徑以后,很為端硯不平,在人們忙亂著往船上裝行李時,艄公就靜靜地跟包公報告了,他說:“包大人,硯是石中正人,就是我這個粗人,也知道視它若寶,萬不可系于東司處,讓它置身于人的胯下,與便溺為伍。我拉起繩子看了,雖不認得它是什么硯石做的,但它只要是硯,就是文房四寶之一,是應當受到所有人尊敬的!” ??? 因為吳文書“藏硯”時喬裝打扮過,艄公無法說清他的真實長相,就只能報告有包公的下屬上船“藏硯”。船剛開出離岸時,有許多百姓為包公送行,他不能休止與百姓告別而審“藏硯”案。等到船出了羚羊峽時,正好變天了,“藏硯”案再不審,就時過境遷了,也會縱容下屬的貪心。包公于是就借天氣行事,利用人對上天的恐懼感,把“雨過天青”硯審了一個水落石出。 ??? 包公自己扔硯的事,被記入了《宋史.包拯傳》,流傳至今,簡稱為“不持一硯歸”,成為一段韻事。而他下屬吳文書藏硯被審的事,只是傳為笑柄。 ??? 包拯扔端硯的地方,之后突然之間之間之間隆出一片陸洲,變成為硯州島,狀如端硯,當地人出于對包拯的愛戴,在硯洲島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猶存,這就是現在廣東肇慶西江二十景之一的“硯渚清風”。 ? |
